《卓越新聞電子報》第 841 期|多數人仍依賴少數可信來源來獲取新聞與政治資訊,低可信度來源的誤導性人工智慧內容即使存在,也不太可能產生多大影響
GenAI與選舉|民主面臨的核心挑戰都是人為問題,GenAI 或許是舞台上新登場的角色,但它並沒有改寫劇本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陳健民以知識介入政治推動社會的民主轉型,何榮幸受政治現實衝擊,改變志向踏上新聞記者人生道路
第 841 期,發刊日期:2025/09/12
多數人仍依賴少數可信來源來獲取新聞與政治資訊,低可信度來源的誤導性人工智慧內容即使存在,也不太可能產生多大影響

編輯部公告
回顧式報導不僅重述歷史,更能對事件的起因、進程與後續影響進行再審視,補足新聞當下未竟的細節與未知的資訊,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脈絡與觀點。2025年卓新沙龍第四場,以「回顧式報導」為主題,邀請端傳媒專題編輯、台灣報導主任許伯崧與前美國自由亞洲電台歪腦特約記者張泰格對談,詳細資訊請見:https://feja.org.tw/79653/ 。
本期摘要
許多人擔心,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將對全球選舉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一場錯假訊息浩劫。最常見的擔憂是,GenAI 讓影響選民變得更加容易,並強而有力地產製與傳播錯誤與虛假資訊。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菲利克斯·西蒙博士與薩沙·阿勒泰博士共同撰寫論文,以三個面向深入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錯假訊息是否會對民主產生重大影響。
兩位博士的結論認為:儘管 GenAI 系統的功能強大,我們認為外界高估了它對選舉結果的影響,而且有充分理由相信,這些系統短期內不會顛覆民主制度。真正的威脅不是 AI 生成內容的海嘯,而是人類早已存在、渴求印證自身偏見的資訊需求。(深入閱讀文章內容)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系列講座第四場以「行動者社會學2:政治作為志業,與新聞作為志業」為題,邀請中研院社會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以及《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主講,陳健民回顧自己作為學者與社會運動者的生命經驗;何榮幸則談及從解嚴世代記者起步,到創辦《報導者》,長期投入台灣新聞業的耕耘。
兩位講者分別從政治與新聞現場出發,交織出一場關於理想與行動的深刻對話,體現「志業」在媒體與政治的實踐。
陳健民將「政治作為志業」,選擇以知識介入政治、不踏入政壇,堅持站在公民社會的位置,扮演監督的角色,推動社會的民主轉型。
何榮幸大學時期受到校園內外政治現實的衝擊,改變志向踏上了新聞記者的人生道路。離開主流媒體後,何榮幸決定創立網路新聞媒體《報導者》專注於調查報導,在這個媒體環境動盪的時代,「新聞志業」或許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他認為越是艱難的時代,越需要堅持信念;只要願意試試看,就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深入閱讀文章內容)
------
若您對本週《卓越新聞電子報》內容有意見或想分享您的看法,歡迎來信主編信箱:editor@feja.org.tw 與我們聯繫,亦歡迎各界來稿,針砭當今媒體相關議題。
主編|蔡宏杰
生成式人工智慧與選舉:為什麼你應該更擔心人類 而不是AI
GenAI與選舉|民主面臨的核心挑戰都是人為問題,GenAI 或許是舞台上新登場的角色,但它並沒有改寫劇本
許多人擔心,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將對全球選舉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一場錯假訊息浩劫。最常見的擔憂是,GenAI 讓影響選民變得更加容易,並強而有力地產製與傳播錯誤與虛假資訊。儘管 GenAI 系統的功能強大,我們認為外界高估了它對選舉結果的影響,而且有充分理由相信,這些系統短期內不會顛覆民主制度。
行動者社會學2:政治作為志業,與新聞作為志業
政大傳院Media Talks|陳健民以知識介入政治推動社會的民主轉型,何榮幸受政治現實衝擊,改變志向踏上新聞記者人生道路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的第五屆Media Talks系列講座,第四場以「行動者社會學2:政治作為志業,與新聞作為志業」為題,由政大傳院教授劉昌德主持,邀請兩位具社會學背景的講者:香港社會運動者、現任中研院社會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以及《報導者》創辦人、2024年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何榮幸主講。
傳媒一週:2025/09/05~2025/09/11
※ 尼泊爾封鎖油管、臉書和WhatsApp,「Z世代」爆發抗議|BBC NEWS中文|20250909
※ 英媒體巨擘Reach集團裁186人 創最大規模組織重整|中央社|20250909
※ 中國擬修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規範網路用語用字|中央社|20250908
國際傳媒:2025/09/05~2025/09/11
✎ Adweek 美國《廣告周刊》|20250904
The New York Times Is Shutting Down Its Audio App
紐約時報將關閉其獨立的音訊應用程式
The standalone product will shutter in October as the publisher increases audio and video in its flagship News app
活動宣傳
【2025卓新沙龍第四場】記憶與遺忘的角力、詮釋的拉扯—新聞如何回望歷史現場?|許伯崧 × 張泰格
回顧式報導不僅重述歷史,更能對事件的起因、進程與後續影響進行再審視,補足新聞當下未竟的細節與未知的資訊,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脈絡與觀點。同時也能聚焦於關鍵人物或群體的轉折,探問事件如何形塑個人與社會,並留下可供世代傳承的公共記憶。









